反饋內容

宇宙是什麼?

物理學的宇宙被定義為所有的時間與空間[a](兩者共同稱為時空)[8];這包含了電磁輻射及物質等所有能量的各種形態,進而組成行星、衛星、恆星、星系及星系際空間[21][22][23]。 宇宙也包含了影響能量與物質的物理定律,包含守恆定律、古典力學及相對論[24]。 宇宙通常被定義為「存在的總和」,或是過去、現在及未來所有存在的萬物(英语:everything)[24]。 事實上,部分哲學家及科學家認為宇宙的定義包含了數學、邏輯等等思想及抽象的概念[26][27][28]。

宇宙發生什麼事?

剛爆炸時的宇宙處於一個高度均勻、非常高溫、及高輻射能密度的狀態;大約 10 -12 秒後,溫度下降到太陽核心溫度的一億倍時,我們現在所知道的 自然力 就出現了,此時被稱為夸克的基本粒子在能量海洋中自由遊蕩。 大約 10 –6 秒時,自由夸克就被限制在中子和質子中。 大爆炸一秒鐘後,宇宙充滿了中子、質子、電子、反電子、光子、和中微子。 之後,隨著宇宙繼續膨脹,溫度也繼續下降,質子和中子開始結合形成原子核,然後又與電子結合形成現今宇宙中主要成分的氦和氘原子。 這些中性原子透過重力開始合併成氣體雲,慢慢演變成恆星。 當宇宙膨脹到現在大小的五分之一時,恆星已經形成了可以識別的年輕星系群體。 在電子、質子、和中子結合形成不帶電之原子前,因輻射能直接與帶電體作用,故宇宙是「不透明」的。

什麼是宇宙學視界?

宇宙學視界的存在、性質與顯著性是隨特定的宇宙學視界而定。 決定宇宙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參數為密度參數(Ω),定義為宇宙的實際(或觀測)密度與弗里德曼宇宙臨界密度之比值。 宇宙的形狀有3種可能的幾何型態,取決於Ω是否等於、小於或大於1。

什麼是可觀測宇宙?

通常,可觀測宇宙是指地球在銀河系中的當前位置觀測到的宇宙部分。 在當前 時間測量 的地球到 可觀測宇宙 邊緣之間的真實距離為465億光年(140億秒差距),即可觀測宇宙的直徑約為930億光年(280億秒差距)。 [26] 光從可觀測宇宙邊緣移動到 地球距離 非常接近宇宙的年齡乘以光速,即138億光年(42億秒差距),但這並不代表任何給定時間地球到可觀測宇宙邊緣之間的距離。 因為 宇宙膨脹 ,可觀測宇宙邊緣和地球已經比最初相距更遠。 與可觀測宇宙範圍相比,一個典型星系的直徑為3萬光年,兩個相鄰星系之間的典型距離為300萬光年。 例如, 銀河系 的直徑約為10到18萬光年,距離銀河系最近的姐妹星系 仙女座星系 位於大約250萬光年之外。

全球領先的加密貨幣交易平台

獲取迎新禮